水雉生活在热带及亚热带的开放性湿地中,主要为淡水湖沼。因其有细长的脚爪,能轻步行走于睡莲、荷花、菱角、芡实等浮叶植物上,且体态优美,羽色艳丽,被美称为“凌波仙子”。
形态描述
夏羽头、颏、喉和前颈白色,后颈金黄色,枕黑色,往两侧延伸成一条黑线,沿颈侧而下与胸部黑色相连,将前颈白色和后 颈金黄色截然分开。背、肩棕褐色,具紫色光泽。腰、尾上覆羽和尾黑色。翅上覆羽白色,第一和第二枚初级飞羽黑色,第二枚的内翈基部有一小白点,第三枚亦为 黑色,但内翈大部已变为白色。从此往内白色越来越大,仅羽尖残留黑色,到内侧次级飞羽则全为白色。下体棕褐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4枚中央尾羽特形延 长,且向下弯曲。虹膜褐色,嘴蓝灰色,尖端缀有绿色,附蹠和趾淡绿色。 冬羽头顶和后颈黑褐色,具白色眉纹,颈侧具黄色纵带,一条粗的黑褐色过眼纹沿颈侧黄色纵带前面而下,与宽阔的黑褐色胸带相连。其余下体白色,尾短。上体较 夏羽为淡,呈绿褐色或灰褐色。飞羽同夏羽,外侧和内侧翅覆羽白色,中间翅覆羽具淡褐色横斑。 虹膜淡黄色,嘴黄色,尖端褐色,脚、趾暗绿色至暗铅色。 幼鸟似非繁殖期成鸟,但颈无黄色纵纹。
体型: 体长310~580mm;嘴峰26~30mm;翅190~240mm,尾190~376mm (夏羽)和110~117mm (冬羽);跗蹠45~59mm。
生活习性
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冬季有时亦集成大群。性活泼,善行走,步履轻盈,能在漂浮于水面的百合、莲、菱角等水生植物上来回奔走和停息。亦善游泳和潜水
留鸟和夏候鸟。云南和南部沿海、香港、台湾为留鸟,较北地区为夏候鸟,春季于3月末至4月上旬迁到北部繁殖地,秋季于9月末至10月上旬迁离繁殖地。
生长繁殖
繁殖期4~9月。一雌多雄制,雄鸟常为争偶尔殴斗。通常营巢于莲叶、百合叶、水仙花叶以及大型浮草上。巢较小而薄,呈盘状,主要由干草叶和草茎构成。每窝产卵4枚,卵为梨形,颜色变化较大,有绿褐色、黄铜色、橄榄褐色到深紫栗色、极富光泽,大小为33~40mm×26~29mm,平均36mm×27mm。孵卵由雄鸟承担,在一个繁殖季节雌鸟
种群现状
水雉在中国分布范围正在逐渐缩小。台湾历史上曾广为分布,现已不足百只;安徽百荡湖、湖南洞庭湖等也只有零星发现。现中国的数量已非常稀有。中国大陆最大的水雉种群在广东肇庆鼎湖区。
在沙家浜湿地公园,水雉主要栖息在国防教育园西北侧和北侧的水面,那里每年都生长着成片的野菱,为水雉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保护级别
Iucn2003:LC
文字和图片内容来自网络,稍微删选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