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宣教 >> 内容

湿地科普—水雉

时间:2012-8-2 10:04:44 点击:

  核心提示:水雉(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又名鸡尾水雉、长尾水雉,是鸻形目水雉科的一种中小型鸟类,分布于中国南方、南亚次大陆及东南亚等地区。水雉生活在热带及亚热带的开放性湿地中,主要为...
水雉(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又名鸡尾水雉、长尾水雉,是鸻形目水雉科的一种中小型鸟类,分布于中国南方、南亚次大陆及东南亚等地区。

 

水雉生活在热带及亚热带的开放性湿地中,主要为淡水湖沼。因其有细长的脚爪,能轻步行走于睡莲、荷花、菱角、芡实等浮叶植物上,且体态优美,羽色艳丽,被美称为“凌波仙子”。

 

形态描述

夏羽头、颏、喉和前颈白色,后颈金黄色,枕黑色,往两侧延伸成一条黑线,沿颈侧而下与胸部黑色相连,将前颈白色和后 颈金黄色截然分开。背、肩棕褐色,具紫色光泽。腰、尾上覆羽和尾黑色。翅上覆羽白色,第一和第二枚初级飞羽黑色,第二枚的内翈基部有一小白点,第三枚亦为 黑色,但内翈大部已变为白色。从此往内白色越来越大,仅羽尖残留黑色,到内侧次级飞羽则全为白色。下体棕褐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4枚中央尾羽特形延 长,且向下弯曲。虹膜褐色,嘴蓝灰色,尖端缀有绿色,附蹠和趾淡绿色。 冬羽头顶和后颈黑褐色,具白色眉纹,颈侧具黄色纵带,一条粗的黑褐色过眼纹沿颈侧黄色纵带前面而下,与宽阔的黑褐色胸带相连。其余下体白色,尾短。上体较 夏羽为淡,呈绿褐色或灰褐色。飞羽同夏羽,外侧和内侧翅覆羽白色,中间翅覆羽具淡褐色横斑。 虹膜淡黄色,嘴黄色,尖端褐色,脚、趾暗绿色至暗铅色。 幼鸟似非繁殖期成鸟,但颈无黄色纵纹。

体型: 体长310~580mm;嘴峰26~30mm;翅190~240mm,尾190~376mm (夏羽)和110~117mm (冬羽);跗蹠45~59mm。

生活习性
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冬季有时亦集成大群。性活泼,善行走,步履轻盈,能在漂浮于水面的百合、莲、菱角等水生植物上来回奔走和停息。亦善游泳和潜水

水雉每年的四月末进入繁殖季节,更换上黑白相间十分醒目的繁殖羽,一直到八月末陆陆续续退下繁殖羽换上黄褐色的冬羽,才宣告繁殖季节的结束。水雉在换羽过程中,飞羽一次全部脱落,失去飞翔能力。待飞羽长成后,才能恢复飞翔。
以昆虫、虾、软体动物、甲壳类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水生植物为食。
留鸟和夏候鸟。云南和南部沿海、香港、台湾为留鸟,较北地区为夏候鸟,春季于3月末至4月上旬迁到北部繁殖地,秋季于9月末至10月上旬迁离繁殖地。

生长繁殖

繁殖期4~9月。一雌多雄制,雄鸟常为争偶尔殴斗。通常营巢于莲叶、百合叶、水仙花叶以及大型浮草上。巢较小而薄,呈盘状,主要由干草叶和草茎构成。每窝产卵4枚,卵为梨形,颜色变化较大,有绿褐色、黄铜色、橄榄褐色到深紫栗色、极富光泽,大小为33~40mm×26~29mm,平均36mm×27mm。孵卵由雄鸟承担,在一个繁殖季节雌鸟

孵化22~26天后,雏鸟自行破壳而出。水雉雏鸟为早成鸟,出生后半小时左右即可行走,跟在亲鸟(雄鸟)后面进行觅食活动,不必亲鸟喂食。
亲鸟(雄鸟)带领雏鸟觅食并在雏鸟的周围守护,当危险临近时会发出急促的警戒声(连续高频尖厉短哨音dù),有时甚 至会故意吸引入侵者的注意,将入侵者引开,而雏鸟则乘机躲藏起来在芡实叶中。在睡莲、荷花、菱角等生境上生存的鸟卵和雏鸟面临着龟类、蛇类、鼠类的威胁, 而在芡实生境中的鸟卵和雏鸟则较少面临天敌的威胁,可能是因为表面布满锐刺的芡实叶妨碍了其他动物的行动。
刚出壳至两周大小的雏鸟在清晨和黄昏气温较低的时候需要藏于亲鸟翼下取暖。3~4周的只在恶劣天气如暴雨大风天气时才靠拢至亲鸟身边。
雏鸟经过六周的时间可以长成亚成鸟的形状,7周后便能飞行,除少数仍留在亲鸟领地内,大部分会飞离,另寻栖息地。


种群现状
水雉在中国分布范围正在逐渐缩小。台湾历史上曾广为分布,现已不足百只;安徽百荡湖、湖南洞庭湖等也只有零星发现。现中国的数量已非常稀有。中国大陆最大的水雉种群在广东肇庆鼎湖区。

在沙家浜湿地公园,水雉主要栖息在国防教育园西北侧和北侧的水面,那里每年都生长着成片的野菱,为水雉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保护级别

Iucn2003:LC

文字和图片内容来自网络,稍微删选和添加。


作者: 来源:网络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sjbtour.com) © 201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沙家浜湿地公园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