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公园介绍 >> 内容

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简介

时间:2015-1-17 9:11:53 点击:

  核心提示:800x600 风起芦苇荡 心动沙家浜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简介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水网密布,芦苇摇曳;帆影点点,渔歌阵阵。这里是“绿波不尽尘难染”的旅游胜地,这里是“芦苇深处浮人家”的沙家浜湿地公...

风起芦苇荡 心动沙家浜

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简介

 

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

水网密布,芦苇摇曳;帆影点点,渔歌阵阵。

这里是“绿波不尽尘难染”的旅游胜地,这里是“芦苇深处浮人家”的沙家浜湿地公园。

沙家浜湿地公园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熟,长江下游南部,属于太湖沼泽型湖网地区的永久性淡水沼泽地,占地面积345公顷,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生态湿地公园之一。作为典型的由河道漫滩和低洼地所形成的湿地,公园内部河湖相连,水网稠密,沼泽湿地、湖泊湿地、人工湿地自然分布。浩荡的芦苇、宽阔的水域、茂密的绿化以及多样的水岸线,形成了独特的“水与芦苇”交替融糅的景观格局。这一掩映在苍苍蒹葭下的江南碧玉,给人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印象——“沙家浜,最美就是芦苇荡”。

绿树掩映,碧水涟漪,芦荡通幽,落霞归鹭。

沙家浜湿地公园得天独厚的水文地理条件为湿地用水提供了充分保障,并为建立完好的植被体系和生态环境体系提供了根本保证,使湿地内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Ⅲ类水标准。从湿地保育、水系改造、芦苇植被修复,到林地种植、群落营造,漫长的生态保护过程使公园水岸及景观保持了生态自然的状态。优质的水资源环境,为野生动植物的生息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其在种类和数量上均得到了明显增加。

湿地保育区常年保持自然状态,广阔的湖面和茂密的芦苇不仅为鸟类提供良好的繁殖场所,更为候鸟迁徙提供了优秀的“驿站”,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生态环境资源。芦荡深处,成片的鹭鸟起起落落,抬头远望,颇为壮观。公园内现有鸟类89种,其中青头潜鸭为IUCN极度濒危种,鸳鸯、赤腹鹰、红隼和小鸦鹃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并有小鸊鷉、凤头鸊鷉、鸿雁等多种江苏省省级保护鸟类。近年还有黑翅长脚鹬、水雉等鸟类陆续来到沙家浜安家。公园现有鱼类49种,资源丰富,其中黄颡鱼、沙塘鳢、横泾塘鳢鱼因肉质鲜美,资源丰富,在全国享有盛名。

湿地公园内植物种类达到554种,其中苔藓类植物11种,蕨类植物11种,裸子植物16种,被子植物516种。作为公园湿地植被景观的主体,挺水植物、浮叶及漂浮植物、沉水植物自然分布于不同的生境之中,对于净化富营养化水体,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江南地带性植物景观结构为营造核心的湿地植物园,由高到低、由大到小、由整到零的景观结构,打造了沙家浜富有江南水乡气息的多元化生态。与此同时,通过合理有效的措施,水花生、一枝黄花等外来物种在这里得到了有效治理,湿地物种多样性得以保持和提高。

沙家浜湿地公园隶属于沙家浜镇人民政府,由苏州沙家浜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及下设的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委员会负责公园建设、运营及日常管理工作,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及管理权属关系明确,与周边无土地权属矛盾。

湿地公园通过一系列制度规范,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以沙家浜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自有资产为经费来源,从监测设备、防护设施建设、安全设施建设、安保设施配备、环境保护宣传标语、防火和监控设施等方面着手,确保保护管理工作顺利展开。湿地公园内的保护管理设施建设以总体规划为基础,能够很好的满足保护管理的各项工作要求。

沙家浜湿地公园长期注重科研监测,成立了专门的科研监测小组,并与南京大学湿地生态研究所、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常熟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对湿地面积、湿地水质、湿地动植物等多方面的定期监测,建立了完整的科研监测体系,通过对连续的监测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整理,为湿地的科学保护与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湿地公园的科普教育示范意义和实际效果突出,设施设备完善,以“沙家浜”为招牌,以湿地公园丰富的资源为基础,结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推广活动和青少年实践,建立了江苏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苏州科普教育基地。

公园通过湿地科普园、湿地芦苇馆、观鸟廊道、宣传单页、网络宣传,以及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结合标识解说系统建设,完整地展示了湿地生态、湿地动植物等内容,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科普教育体系,对湿地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沙家浜湿地公园经过多年的发展,建立了以红色文化游、绿色生态游、金色美食游和影视文化游为主要基调的旅游环境,在湿地的整个恢复发展过程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文化内涵和底蕴,通过室内展示、室外展示、传统展示、现代展示等多种科普宣教方式,向游客呈现了一个全方位的沙家浜。

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菱角、莲蓬、粽子、芦根茶,螺蛳、鳑鮍、爊鸡、大闸蟹,沙家浜湿地公园将湿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推出一系列水乡特产,结合芦荡泛舟、茶馆听曲、水乡婚俗、山歌演唱等项目,充分挖掘和展示沙家浜当地水乡风俗文化,开展生态旅游,向游客展示了一个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原生态沙家浜。

湿地公园在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湿地生态保护要求,突出生态保护、科普教育、文化传承的理念,以总体规划为基础,充分利用生态草坪砖、青砖、草坪石、鹅卵石、竹木、塑木、建筑废料等生态材料,务求做到节能减排、环保科学。

公园建筑的建设以自然协调、安全、无污染为原则,营造出乡土、自然、整体和谐的建筑物风貌。游客中心、休闲、游览和接待设施均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辅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和浓厚的文化氛围,结合包括母婴室、残疾人厕位、无障碍通道、童车租赁、物品寄存等多方面的人性化服务,可充分满足游客的游览需求。各类游步道或曲径通幽,或绿树荫翳,给排水、供电、路标、消防等设施严格站在湿地保护的角度,真正做到了生态与功能的兼顾,很好的的满足了各项管理需求。

、小桥流水的芦荡人家以芦荡水街为主,结合云庆会馆和乡间农舍的特色化餐饮住宿,还原常熟典型的村落,为游人展现原汁原味的传统江南水乡生活状况与民风民俗,完善了公园接待设施。错落有致的民居老街营造出了一个个生动的街巷空间,使沙家浜自然古朴的气息得以再生。

湿地的保护利用离不开周边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从绿化养护、植树造林、收割芦苇,到电动车驾驶、手摇船船娘、茶馆里的新阿庆嫂、咿呀演唱的艺术团,在湿地内,他们为游客热情服务,在湿地外,他们积极投入到餐饮、住宿、购物、农家乐等配套服务中去,既分担了湿地公园的接待压力,也同湿地公园一起,改善周边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绿波不尽尘难染,芦苇深处浮人家。浩浩荡荡的芦苇,承载着一方水土,以独特的湿地文化,造就了今日的沙家浜。

作者: 来源: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成立缘起
  •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苏州沙家浜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 2021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