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0-22日,由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主办的苏州市湿地公园解说系统培训班在沙家浜国家,此次培训班旨在贯彻落实《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和《苏州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精神,进一步提高全市湿地公园建设管理水平,推动湿地公园管理评估工作的开展。
苏州市湿地站冯站长主持培训
此次培训共有各市、区林业站(湿地站)及湿地公园的52名工作人员参加,培训邀请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代表处上海项目办公室项目主管雍怡博士、江苏野鸟会苏州地区负责人范如宇老师、苏州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王金虎老师、自然讲解员郭陶然老师、复旦大学生态学博士朱俊老师等专家,分专题对解说资源和解说主题、自然解说中的物种辨识——鸟类篇、自然解说中的物种辨识——植物篇、自然解说中的要点方法和示例以及人员解说的技巧、解说系统规划方法、自然步道规划与游线设计、解说媒体与解说设施等内容作了专题培训。
期间,参加培训的人员分成六个小组,并选取了各自小组相对熟悉的六个湿地公园为案例,对各专题进行分享、讨论和交流,这六个湿地公园分别是金仓湖湿地公园、同里湿地公园、太湖三山岛国家湿地公园、荷塘月色湿地公园、湖滨湿地公园和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各组员通过对各自湿地公园在对其重要资源、主题,解说系统设计,游步道和游线规划,标识牌的设计等内容上的分析和讨论,对各自的湿地公园有了更加深刻和透彻的理解,对其优缺点有了更加足够的认识,大家也会将这次培训学到的知识,用到以后的工作中去,为湿地保护奉献一份力量。
小组进行分组讨论
小组成员上台解说
专家组的培训和指导
专家组组织的现场观鸟和自然解说体验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培训融入了体验式互动模式,通过晨间观鸟活动及自然解说体验、趣味小活动等方式,加深印象和理解。此次培训选在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也是出于对沙家浜在湿地保护上的一种肯定,培训期间,培训组便直接进入湿地公园进行晨间观鸟活动,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丰富的鸟类资源,为此次观鸟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培训组也通过对大自然的直接观察和现场讲解,向大家普及鸟类和自然解说的知识。
在此次培训中,我们湿地公园派出的代表除了笔者,还有湿地公园领导奚杰和讲解员何金玉、杭舟,其中,笔者有幸和奚杰还有杭舟分到一组,我们来自张家港林业局、常熟市林业站、金仓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太湖三山岛国家湿地公园的红头山雀、太湖湿地公园的各位代表,以及自然讲解员郭陶然老师一组,共同对沙家浜湿地公园在解说系统中存在的优点、缺点以及以后发展过程中可能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在此过程中,我们将沙家浜湿地的重要解说资源归纳为以“原生态、纯绿色”为主导,增加城市绿肺功能,调节局部地区小气候,改善生态环境,宣传科普教育知识和将红色文化、与湿地旅游相结合,开展游客体验性活动两点,并列出了八个解说点,针对这些解说点,又归纳出一条“带领游客进入湿地,了解当年新四军是如何利用沙家浜的湿地资源进行抗战的”的专题游线,得到了其他小组成员的认可和专家组的鼓励。此外,我们还对我们湿地公园的游步道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主干道路面采用透水混凝土铺装,雨天不积水;次游步道采用碎石、青砖嵌草为主,生态环保,透水性好;每条游步道周边种植有各类植物并配有解说牌,是天然的科普步道;木栈道采用竖铺,避免高跟鞋嵌到里面,富有人性化设计等有别于其他湿地公园的优点,同时学习借鉴了国外的湿地公园、台湾的湿地公园、日本的湿地公园以及部分周边湿地公园的经验,对其存在的诸如林荫道青砖步道,雨天长青苔,路滑,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设计规划。
此外,通过此次培训,我们认识到不同的鸟类对不同的生境有着严格的需求,从我们湿地公园目前的鸟类分布来看,由于缺少浅滩,鹤鹬类候鸟在湿地公园的踪迹相对较少,我们打算在下一步工作中,利用现有条件,打造更多的浅滩,同时投放更多的虾类、贝类食物,以吸引此类候鸟前来栖息繁衍。
通过专家带领的野外观鸟,我们也对观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有条件的话,我们也打算引进部分望远镜等专业观鸟设备,向游客出租,更好地带领游客认识和观赏自然界的鸟类,从而带动游客赏鸟、爱鸟、护鸟,推动湿地科普宣教和湿地保护工作的开展。